發布者:四川萊博瑞實驗設備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:2023-05-09 11:27:10 閱讀:0
開欄的話:國際上有這樣一批實驗室,代表了世界前沿基礎研究的最高水平,誕生了一大批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技創新成果。這些實驗室是科學研究的基地,是科學發展的搖籃,在國家乃至世界的發展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。“走進實驗室”欄目將帶你領略這些實驗室里誕生的豐碩成果和科技創新文化。
今天,硅谷被認為是創新的搖籃。但鼎盛時期的貝爾實驗室幾乎一直是美國首屈一指的技術研究中心,為美國科技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。
貝爾實驗室總部位于美國新澤西州的默里山。1947年,威廉·肖克利、約翰·巴頓和沃特·布拉頓在這里成功制造出第一個晶體管,改變了人類歷史。22年后,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明了Unix操作系統,帶動了許多創新軟件的開發,影響了無數程序員,改變了整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軌跡。
美國記者喬恩·格特納說:“在谷歌出現之前的一段時間里,貝爾實驗室足已成為這個國家的智力烏托邦?!?/span>
興衰歷史:從壟斷到衰敗
貝爾實驗室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實驗室之一。從晶體管到激光,從數字通信到蜂窩電話,人類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貝爾實驗室的影響。在這里,走出過1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、7位圖靈獎獲得者以及其他各種獎項得主。據粗略統計,自1925年以來,貝爾實驗室一共獲得3萬多項專利。1876年,亞歷山大·格雷厄姆·貝爾獲批電話專利。緊接著第二年,貝爾就創辦了貝爾電話公司。
1895年,貝爾公司將其正在開發的美國長途業務項目分割,建立了一家獨立的公司,稱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(AT&T)。1925年,AT&T收購了西方電子公司的研究部門,成立“貝爾電話實驗室公司”的獨立實體,后改稱貝爾實驗室。隨后,AT&T一直保持著在美國長途電話市場長達半個世紀的壟斷地位。
然而,在1984年,美國司法部依據《反托拉斯法》將龐大的貝爾系統拆分出了“繼承者”——新AT&T公司(專營長途電話業務)和7個本地電話公司(即“貝爾七兄弟”)。AT&T的壟斷終于被打破。1996年,AT&T再次被拆分,貝爾實驗室也被“剝離”出來,成為朗訊科技的組成部分。
據美國《連線》雜志2008年報道,在作出無數貢獻之后,貝爾實驗室的基礎物理研究實驗室走到了盡頭。其母公司阿爾卡特—朗訊退出了基礎科學、材料物理和半導體研究,轉而專注于網絡、高速電子、無線、納米技術和軟件等更直接的市場領域。評論家回應說,這種做法目光短淺,可能會極大地削弱實驗室作出真正創新發現的能力。
2016年,諾基亞收購了當時貝爾實驗室的母公司阿爾卡特—朗訊,貝爾實驗室歸諾基亞所有。
成功秘訣:機制重于技術
科技史學家邁克爾·瑞爾丹將貝爾實驗室的成功歸功于“穩定的資金和長遠思維的結合”。貝爾實驗室主任默文·凱利在1950年提出,其核心信念是“基礎研究是所有技術進步的基礎”。他稱貝爾實驗室為“創意技術學院”,從他雇傭的人到他幫助設計的大樓的房間布局,以及實驗室如何運作,凱利都有著非常清晰的愿景。而這也是促進貝爾實驗室成功的更重要因素。
早在20世紀50年代,凱利就有著與當今許多大型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一樣的想法,即一個組織要取得卓越的業績,需要擁有大量具有不同技能的人才。凱利希望招聘“最聰明最優秀”的人才。
除了吸引人才,更要留住人才。為此,貝爾實驗室十分注重環境氛圍的建設,鼓勵營造學術和科研寬松自由、興趣至上的環境。
同時,實驗室從不對研究人員的工作設限。凱利認為,任何干擾都會使研究人員失去“與他們科學興趣前沿的聯系”,并降低效率。最重要的是,凱利認為研究是一個“非計劃的工作領域”,沒有最后期限、目標或進度報告。
凱利對人才成長的物理環境也非常挑剔。就像幾十年后的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·喬布斯一樣,凱利親手參與了貝爾實驗室的建筑設計。沿著實驗室大樓長長的走廊,凱利設計了靈活的模塊化房間,可容納辦公室、實驗室和其他工作空間。這種布局之下,理論家、實驗者和技術人員都能聚集在一起。此外,保持敞開的辦公室大門仿佛意味著寬松的學科藩籬,營造了一種自由交流思想的氛圍。
啟示仍在:給予更寬松研究環境
如今,科研機構和科技公司競相沖進更前沿的科技領域。是否還能有實驗室重現貝爾的輝煌?其實,在某些方面,現在的科研機構甚至比輝煌歲月的貝爾實驗室處于更有利的地位。
但也許比起金錢,更重要的是給予科學家追求科研興趣的自由和時間,而這對于大多數學術界或其他研究機構來說是“奢侈品”。
《自然評論·物理》指出,與過去的貝爾實驗室不同,今天的大多數行業實驗室缺乏自由,這種自由指的是對于脫離短期商業目標而從事興趣研究的自由,而往往這種自由下帶來的新發現才是獨有的。
凱利的“配方”似乎不再具有普遍性,貝爾實驗室的成功似乎也是一系列獨特環境的結果。但人們不應該如此迅速地拋棄貝爾實驗室興衰的啟示,正如有人所說,貝爾實驗室的“太陽”永遠都不會落山。